自從成年之后,我好像很少再去看一些青春疼痛文學作品了,18歲那年,我非常喜歡看這些東西,因為它們總是能特別戳中我的情懷,能夠吸引到我的注意力,我甚至在看這些書的時候,不會感覺到絲毫的累和厭倦。那種在看書過程當中的內心平靜感,是我這輩子感受到的巔峰,因為在此后的很多時間里,我在嘗試讓自己進入那種專注的狀態,往往都會失敗,總是會受到各種生活或者是其他心情的影響,內心多多少少藏著一抹浮躁。從這個角度上來說,我還要感謝那些青春疼痛文學作品。
當然看那些文學作品的另外一個副作用就是,我寫出來的東西可能會有些無病呻吟或者是矯情的成分在。比如說我喜歡用青春迷失,繁華落盡這樣看似華麗的辭藻,來表述自己的心情。
雖然對于當時的作文來說,這是很好的地方,因為寫作文就是要這樣嘛,你寫的越好,老師就越喜歡給你得的分越高,可是對于文學發展的角度上來說并不是這樣的,如果有空的話,可以去看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,他寫出來的文章是什么樣的?他表達的情懷是什么樣的?他所闡述的核心是什么東西?慢慢的就能感覺到差距了。
但是我仍然把這個過程視為我人生過程當中最難得的一部分,而且是民族珍貴的一部分,就像人生當中經歷了很多困難或者是不好的地方一樣,那些看似是挫折實際上變成一種磨練,每一步走過的路,其實都是變相成就著我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