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喪”之所以不等同于頹廢,原因就在于頹廢是一種狀態,而“喪”更多指即時心情,五秒過后復活的馬里奧還會重新站在起點。
作為青年群體中的一分子,我很意外大眾對“喪”的觀念與我的完全不同。官方對“喪”的定義是頹廢,絕望,悲觀,自暴自棄和自我逃避。明明我也擺著“葛優躺”,在沙發上呼出一口濁氣,我也雙眼無神面無表情,我也不想做任何事情并戲稱自己為“咸魚”,我也苦笑著說:“為何明月不照我?”
可我一直認為這是一種掙扎,就好像游戲失敗后的小人總是先在地上躺一會兒?!皢省敝圆坏韧陬j廢,原因就在于頹廢是一種狀態,而“喪”更多指即時心情,五秒過后復活的馬里奧還會重新站在起點。這種掙扎是:“我怎么又死了?我還不想死?!倍皇钦嬲饬x上的自暴自棄。微博上,社交媒體上,哪一條“咸魚”沒有在掙扎?上一秒呆滯地說著“我不背了我背不出”,下一秒就掏出詞匯手冊,這就是咸魚的掙扎,這才是我們的“喪”。
李清照在深夜翻了個身,或許她流淚了,又或許沒有,她聽著窗外雨打梧桐,想著山河破碎,人生也不過如此。金人一錘砸爛了都城汴京的瓊樓玉宇,她無可奈何,她恨自己偏居一隅,可這是她無力改變的現實,這時她不“喪”嗎?于是她提筆就寫“愁損北人,不慣起來聽”,她想重回那個與丈夫情投意合、恩愛甜美、百姓有家可歸有人可依的日子。國恨家仇沒有讓她每天自怨自艾,反而鍛煉了她,艱難困苦,玉汝于成,才讓她成為這樣一個欲將血淚祭山河的文學女神。
她不像宋室南渡之后,那一部分已經漸漸忘了自己是從北方逃亡過來的人,江南煙柳繁華地,坐歌燕解早讓他們忘記了傷痛。他們也沒有那個雄心壯志再打回去,江南多好啊,打仗就要死人,不如偏安于這一隅,能享受一日且一日。
李清照目日嘆息,喪氣得眉頭緊鎖,但她依舊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責、念國家大事,可那些日日笙歌,看似借酒消愁實則早就拋棄了志向和底線的人,沒有任何資格說自己為國家破碎而喪氣。
同樣地,我在深夜翻了個身,或許我流淚了,又或許沒有,我想起我那似乎遙不可及的目標,想著我自認為是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高三,數學低分一直暴擊我,如果我爬起來寫了一張數學卷子,我還是一條正在掙扎的咸魚;如果我只是翻了個身,那這一瞬間的“喪”就會無限放大為懶惰和自棄,可關鍵是在“喪”這個情緒之后,我不會也不甘自我放棄,依然披著斗篷像個斗士風雨兼程。
我們之所以誤解“喪”,是因為近年來各類營銷文案不斷地夸大消極情緒,弱化“喪”之后努力的部分,營造出一種“自我嘲諷”的假幽默,像是網易云音樂說的“我聽過一萬首歌,看過一千部電影,讀過一百本書,卻從未俘獲一個人的心”。這樣經過放大處理后的消極情緒給人一種情緒宣泄口,可它卻不具有任何普遍意義,只是讓我們沉溺在無限的自怨自艾里。
從“佛系”到“喪”這都是當代年輕人的一種人生態度,都是我們在經歷一次又一次失敗之后自我安慰自我療傷的狀態。我們自嘲“咸魚一事無成”,又期待著“明月要照咸魚不照溝渠”;我們癱倒在沙發上,小小年紀就感嘆人生無望,又在告訴自己“上帝關上了一扇門是為了讓我在被感召的道路上心無旁騖地走下去”的下一秒滿血復活;動態上“又是一事無成的一天”,配圖是一條咸魚披著超人披風上下左右甩著頭,一盞小燈卻微弱地亮到半夜。
“喪”文化的關鍵在于一邊“葛優躺”感慨人生無望,一邊口是心非地繼續生活,這才是青年人的人生態度-年輕且優秀,頹廢且積極。而定義中給出的“自暴自棄”“自我逃避”僅僅是淺薄的表面罷了?!皢省蔽幕淼氖切乱淮膽B度,對待生活的態度。由于時代的發展,我們或許不會再有為了信仰就翻山越嶺攻下耶路撒冷的沖動,或許不會有為了新中國就拿著小米加步槍闖出一片天地的機會,老一輩只見我們被科 10技沖刷得落荒而逃自暴自棄,可我們骨子里依然有著對生活的堅持和對理想的執著。國際經濟學商學學生聯合會的成員以己為樣,肩負發現與發展人類潛能的角色和責任。中國青年南極計劃的參與者成為歷來IAE團隊最窮但是最年輕的一批人,他們向世界證明了雖然年輕,一無所有,但是中國青年擁有積極改變世界的信念。只不過這種堅持在洪流中站穩的掙扎被過分放大的自嘲掩蓋了。
你好,我是一條00后的咸魚,披著紅色布衫站在人生的洪流里,我摔倒好幾次了,可我堅信明月會照到我,所以我依然站著。